听力与语言治疗

小耳症会不会影响听力及语言发展?

小耳症患者由于外耳道闭锁或伴随有外耳道口狭窄?等问题,患耳通常有传导性的听力损失;但单侧小耳症患者之正常耳听力如果正常,通常听语皆可正常发展。所以定期接受听力检查,了解患者之听能反应,依听力损失程度?为患者配戴骨传导助听器是很重要的。

何时开始做听力检查?

足月生产的新生儿,因耳蜗的组织和功能大致已完全成熟,一出生就可进行听力检查。所以小耳症患者,尤其是双侧小耳症,出生后即可施行听力筛检,以了解其听力的状况。

是否每一家耳鼻喉科医疗院所都适合做听力检查?

不是每一个耳鼻喉科医师都很了解小耳症,必须对小耳症有较多认识的医师才能给小耳症患者有效的解答。听力损失的程度与种类的变化需要透过听力检查鉴定才能得知。一般而言,区域教学医院、医学中心以上层级之耳鼻喉科附属的听力检查,无论在设备及专业人力上较能提供病患及家属有效的协助,基金会亦汇整全台各地的听力检查医疗资源,提供病友家属参考。

小耳症患者接受听力检查有无特别注意的事项?

患者接受听力检查,项目一定要做得完整,不要只做其中的一、两项,因为听力检查的重点主要在于依照年龄层,评估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及种类,以了解患者日后语言发展的限制。

小耳症小朋友有那些必做的听力检查项目?

新生儿或婴幼儿可先从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开始,由气导和骨导方式来进行客观的听力检查,可获得较可靠的检查结果。通常很多小耳症小朋友骨传导是正常的,所以约在一岁左右须要再做一次「视觉增强听力反应」,此种检查不需戴耳机,直接在音场上做检查,以了解低、中、高音频的听觉反应。两、三岁时可以做「游戏听力检查」,了解孩子没有反应的耳朵听力损失的种类及程度。

小耳症的成年患者有那些必作的听力检查?

对大朋友而言,纯音听力检查、语音听力检查、鼓室图(检查患者的耳膜状况、中耳是否有积水、耳膜是否有破洞)、镫骨肌反射(检查听小骨是否完好或有其它病灶)皆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小耳症听力检查时间表

下载:听力检查医疗资源(下载附加档案,按 这里

如何判断小耳症患者需配戴助听器?

一般人与人对谈、说话的声音约只有六、七十分贝,对小耳症的小朋友而言,这样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的。如果确定患者的双侧听力损失达40分贝或大于40分贝者,幼儿在6~7个月大时就可配戴助听器。如果只有一耳患耳听障,则较不会影响语言发展,可视整体语言发展状况再决定是否需配戴助听器。对于学龄期的患童,虽然家长们可以借提高音量让小朋友听得到,但是学校里的老师可能就无法那么配合了,所以还是建议听力损失35~45分贝以上要配戴助听器。若动完手术听力恢复后,就不需再配戴。总之,患童与家长应做好心理建设,且在该配戴的情况下让患童使用助听器,这对他的上课情形、语言方面及构音都有帮助。

语言发展

面对颜面有缺陷的小宝贝时,父母除了面对孩子与别人有不同的外表之外,还有什么是父母应该关切而且可以帮得上忙的呢?

有,就是与学习有关的「语言」。拥有正常语言能力的人必须有几项条件:正常的听力、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学习能力,及丰富的语言环境。小耳症儿童也可以发展正常的语言,除了学习能力外,正常的听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小耳症儿童一出生可能有正常的听觉能力,但也可能会有听力障碍。

目前在台湾已有新生儿的听力筛检,父母可至耳鼻喉科请医师安排听力检查。一旦发现小耳症婴儿有听力上的问题,父母应尽快处理,例如选配适当的助听器。但因婴幼儿的听力检查结果须要经过多次的确认才能达到精准,父母应与医师及听力检查师合作,定期检查,直到医师及听力检查师或语言治疗师认为孩子已经有适切的听力足以学习语言。选配了适当的助听器以后,父母应协助孩子适应助听器,并确实地认识助听器能提供的功能与极限,这些都可请教医师或听力检查师。

其实不管你的孩子有没有听力问题,父母都应该认识婴幼儿之语言行为,才能更具体的帮助他们因应未来的学习环境。如果孩子有听力上的问题,除了要认识婴幼儿之语言行为外,您更需要使用一些技巧。

婴幼儿的语言行为

一、眼光接触和互视行为:

一出生,婴儿就会使用眼睛察看照护者或周遭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婴儿利用眼睛被动地回应妈妈或爸爸,慢慢的他们学会利用眼睛来主动邀请爸妈跟他们玩耍。从被动回应到主动邀约就可以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成长指标。爸妈应注意观察婴儿从出生到六个月大时,会不会利用眼睛扫瞄周遭环境,表现出个人的兴趣。大约九个月大时。婴儿会开始利用眼睛进行社会性的互动行为,最明显的行为就是婴儿会注视一个物件,再看看爸爸或妈妈,再看看物件,似乎要妈妈或爸爸告诉他那是什么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从这个行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婴儿要开始有效率地学辞汇。

二、口语发展前的声音:

十个月大左右的婴幼儿才开始发展可以让大人理解的话。婴幼儿会开始用固定的音组去指特定的东西,例如ㄇㄢㄇㄢ泛指要吃东西、ㄋㄟㄋㄟ指要牛奶。在这段时期,爸妈应注意观察婴儿是否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沟通意图:

约十到十二个月大时,婴幼儿比较会明确地表示意图。当他们要一样特定的东西时,他们会看看东西,看看人,再看看东西,配合声音,他们期望大人会帮忙取他们要的东西。这时婴幼儿才算准备好,要开始作口语表达了。

四、象征性的手势表达:

发展口语前,婴幼儿会先发展一些有意义的手势:会用手拿东西给别人看、用手指指东西等指示性的手势。另外婴幼儿还会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手势,如再见、高兴拍手、打电话等。随着口语的发展,这些手势都会被口语取代或共存,手势在未来可以帮忙孩子发展更长的口语。

技巧

常常听父母说,他们不断地和孩子说话唱儿歌,甚至整日放儿歌ㄅㄆㄇㄈ录影带,可是孩子却没有比较会说话。其实当大人要提供刺激时,质与量都应列入考量。所谓的质就是技巧,让我们来谈一谈一些实际的技巧吧。

一、我们在和婴幼儿说话时,速度应该保持适中,但可借助夸张的表情与语调来帮忙小婴儿处理讯息。过快或过慢得讯息对小婴儿都是负担,小婴儿比较没有办法处理过快得讯息,对于过慢的讯息则容易抓不到重点而分心。

二、不要太重视嘴形而扭曲了语言的品质,自然的嘴形可以帮忙小婴儿适应其他人的说话方式。

三、藉由模仿与停顿,帮忙小婴儿奠定一来一往的沟通模式。爸妈不要急着不断的说话,一句接着一句。话说到一个段落或一小句,我们就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孩子的一举手一投足及嘴角的小动作,都可以被解释为反应。

四、大人模仿小孩的声音或动作可以帮忙孩子知觉到自己的行为,通常孩子会受到鼓励,发出更多的声音或沟通性的肢体行为。

五、生活周遭都是话题,大人要习惯用简单且完整的句子来谈周遭的环境,小孩才会较早有句子的概念。单词的使用要看情境,我们可以用单词来作为强调之用,但不可以只用单词做沟通。

六、对于婴幼儿,我们要常常使用手指谣、歌谣、童谣来帮忙婴幼儿学习语言。手指谣、歌谣、童谣有丰富的语词,语词的重复性又高,再加上简单的旋律,这些特性可以有效的帮忙婴幼儿学习语言。大人应该掌握这些特性,抓住婴幼儿的注意力。一般人会想放录音带给婴幼儿听就好,殊不知这会抹煞手指谣、歌谣、童谣帮忙婴幼儿学习的特性。

小耳症的孩子若有语言问题,家长在教养过程,需特别注意的原则如下:

单侧小耳症的孩子:
(1)在优耳侧提供语言讯息。
(2)在学语期(0-6岁),宜多注意孩子的反应,并多让孩子接收语言刺激。为确定孩子有接受到这些刺激讯息,家长事前宜用手势先示意。
(3)让孩子自发地告知别人自己优耳是哪一耳,以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学习。
(4)定期接受耳鼻喉科的检查。
(5)有些单侧小耳症患者并有颚胭闭锁的问题,所以当患者约三岁大时,其语音若不清楚,应配合语言治疗。

双侧小耳症的孩子:
除上述单侧小耳症孩子需注意的各项原则外,尚须配合:
(6)助听器的配戴。
(7)听能复健。
(8)语言治疗。
(9)尽速带患者至医院做听力检查及语言评估,必要时医院会转介做矫正治疗或建议配戴助听器


资料来源: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